-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正文

名人特写巜追寻艾老的足迹》

作者:宗树荫 时间:2024-01-17
导读:名人特写巜追寻艾老的足迹》一一访著名诗人吉狄馬加。“我是来追寻艾老足迹的”。吉狄马加在石河子逗留期间多次作如是说。说完,他的脸上总是流露出一种崇敬之情。此时,他又用这句话开始了我对他的采访。说着,他抬头望了一眼蔚蓝澄清的夜空——夜空深邃而高远。这是一个温馨宁静的初夏之夜,我俩漫步在宾馆院内,身上洒满皎洁的月光。夜风柔柔地吹着,使人感到凉爽而舒适。吉狄马加向我娓娓谈着他的身世,他的创作经历,略带川味

名人特写巜追寻艾老的足迹》一一访著名诗人吉狄馬加。


“我是来追寻艾老足迹的”。

吉狄马加在石河子逗留期间多次作如是说。说完,他的脸上总是流露出一种崇敬之情。

此时,他又用这句话开始了我对他的采访。说着,他抬头望了一眼蔚蓝澄清的夜空——夜空深邃而高远。

这是一个温馨宁静的初夏之夜,我俩漫步在宾馆院内,身上洒满皎洁的月光。夜风柔柔地吹着,使人感到凉爽而舒适。

吉狄马加向我娓娓谈着他的身世,他的创作经历,略带川味的普通话清晰而动听,象潺潺流动的溪水。

二十多年前,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夜空。在凉山的怀抱里,一个彝族儿童痴痴地凝望着满天闪烁的繁星,编织着他灿烂辉煌的诗人梦。

他对生他养他的土地情有独钟,挚爱着他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那是他诗的故土,诗的本源。他的文学道路正是从那里开始的。如果说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神性背景,那么,吉狄马加的精神家园就是大小凉山。成名后,他曾把自己比喻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说自己是在延续着一种古老的文明……

他自然知道文学之途的艰难与险阻,然而,这位大山之子具有大山般的坚强意志,在他16岁的花季里,他开始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蹒跚学步。然而,他是幸运的。不久,他被录取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此,他把自己置身于浩瀚无涯的书海中。节假日里,他时常离群索居,静静地躺在床上或躲在图书馆里读书。大学期间,他读完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这里,他不仅谙熟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等中国古代著名作家的面孔;还结识了托尔斯泰、叶芝等外国文坛巨匠;同时,他还是威廉·福克纳、胡安·鲁尔弗、奥克塔维奥·帕斯、巴波罗·聂鲁达、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桑戈尔等二十世纪大师们的忠实读者。

对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他更是乐而不疲。他喜欢读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艾青的作品,尤其对艾青崇拜之至。他认为艾青是继郭沫若之后中国新诗的又一面旗帜,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性诗人,是中国新诗的集大成者。他不仅佩服艾青作品的深邃的思想、完美的形式,对艾青诗歌的绘画般的色彩、跳跃式的语言也钦慕不已。

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艾青的诗。那时,他时常遥望着那颗罹难的、远在西北天空的星座。然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这颗星座依然发出圣洁的光。腹有诗书气自华,渐渐地,吉狄马加的诗写得有了灵气。几年时间,他佳作迭出。出版了《初恋的歌》(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个彝人的梦想》(1990年民族出版社);《罗马的太阳》(1991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吉狄马加诗选译》(彝文版.1992年四川民族出版社);以及《自画像及其它》等极有影响的作品,使他蜚声中国诗坛。目前,他已出版了五本诗集,其作品得过多次大奖。

吉狄马加生逢其时,春风得意。又由于他为人的谦逊和厚道,使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他曾经被授予“巴蜀十年群英”称号,还被推荐为“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又由于文学界的厚爱和组织的器重,他先后在凉山州文联和四川省作协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现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一级作家。

说到这里,吉狄马加感慨地说:“一个作家,一旦离开他的民族,离开他所熟悉的土地和生活,他将一事无成。因此,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多情的生活……”

接着,他又说起了艾青。他说,中国新诗诞生已经70多年,艾青是现当代中国诗人中,创作持续时间最长、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重要作品;他60多年的创作,一直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对这片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土地,艾青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才写出了史诗般大气磅礴的不朽诗篇。

艾老逝世后,意大利著名女汉学家安娜布拉提在唁电中称赞艾青是一棵不老的青松。是一位毕生歌颂土地、歌颂太阳、歌颂光明的诗人。这样的评价,艾老是当之无愧的。

听着吉秋马加的话,我终于理解了他对艾老的深情——他的诗歌创作不正是沿着艾老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道路走过来的吗!

吉狄马加时常想访问石河子,想来寻觅艾老在这里的生活轨迹。在特殊的年代里,艾老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15年,与这座军垦新城结下不解之缘。石河子人民决定为艾青建一座诗歌馆。5月中旬,吉狄马加陪同艾老夫人高瑛来参加奠基仪式。

吉狄马加终于如愿以偿,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他陪同高瑛访问工厂、农场,与艾老生前友好亲切交谈,获得了许多弥足珍费材料。他由此得出结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艾老从来没有改变自己乐观豁达的个性,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和激情。这是真正的大师风范啊!

说到这里,吉狄马加扶了扶眼镜,深情地吟哦起他送别艾青大师的诗《最后的礁石》:“礁石,沉没的时候,是平静的,如同它曾经面对着海洋,含着微笑。礁石,消失的时候,那时辰,正是它歌唱过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礁石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生命的符号,在它的身上,风暴留下过无数的,让人哀痛的创伤。礁石,它永远也不会死去,因为它那自由的呼吸,会激起汹涌的海浪。它还会像一只鸟,从人类的梦想中飞出,用已经斯哑了的喉咙歌唱”。

我受到了他的感染,也轻轻地吟咏起来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一阵沉默,我俩不觉肃然而立。不约而同地抬头仰望夜空,寻觅那巨星殒落时的迹痕。不,这颗巨星没有殒落,它永远辉耀中天。就像礁石不会沉没一样,永远砥柱中流……

吉狄马加说,他爱石河子这座年轻的城。是啊,他的经历注定与年轻有缘:25岁时,他是全国最年轻的地区级文联主席;27岁时,他的诗集《初恋的歌》在全国获奖,是最年轻的得奖作者;30岁至32岁,他出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兼秘书长;32岁至34岁,他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如今他35岁,又是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书记处书记。

吉狄马加还说,他要写石河子的诗,不仅为了她的年轻和美丽,也不仅为了艾老曾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还为了石河子人的坦荡和真诚,无私和奉献……

我期待着他的大作问世,我想那诗句一定是亮丽而隽永的。

夜深了,我的采访已告结束。于是我俩互相挥手告别——在溶溶的月色中。

1996年6月作于石河子


吉狄马加在艾青诗歌馆奠基仪式上讲话 。(图片作者提供)


扬鞭策马,拍摄于1996年5月19日。(图片作者提供)


吉狄马加在紫泥泉种羊场,拍摄于1996年5月19日。(图片作者提供)


吉狄马加应邀参加石河子市电视台文艺活动,拍摄于1996年5月20日。(图片作者提供)


1996年5月,高瑛、吉狄马加与石河子老领导刘丙正(中)合影。(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历:宗树荫,笔名鲁蒙,号沂蒙山人,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峙山庄人。1958年高小毕业后读农中半年即辍学,1988年5月,取得新疆首届成人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考院校:新疆大学)大专毕业文凭。1995年5月,在师市庆祝新疆自学考试1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师市共30名)。

曾在家乡当农民,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当临时营林工、伐木工:1966年5月赴疆,先后在新疆兵团农三师45团、53团当农工;在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当保全工,1976年10月任厂宣教科干事,198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调石河子广播电视局,历任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广电局宣传科副科长、局总编室主任,《绿洲声屏报》(《石河子广播电视报》)社长兼总编,石河子广电局副总编,职称:主任编辑。

个性坚强,愈挫愈奋,勇于攻关克难,开拓进取,被誉为“拼命三郎”。在45团当农工时,在修渠会战中,日挖土数量曾两次创全连个人最高纪录。当年某冬夜与战友抢修溃渠时,曾跳入一股急流,用新棉军衣置于身前堵住水口,使溃渠很快修复,那件用两个月工资购回的棉军衣瞬间报废。

当干部后,他喜欢事必躬亲,争创佳绩。1986年3月,主持创办《绿洲声屏报》(《石河子广播电视报》),艰苦创业,忘我工作,跑刊号、批扩版、报纸发行、广告创收,无不亲力亲为。在全疆首创报纸自办发行,每年秋后,亲赴全垦区数百个基层连队宣传征订报纸,取得卓越业绩。使创刊时只有8开4版的小报,发展成为4开16版、拥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国家正式报纸。1994年6月,他在新疆新闻出版局主办、《绿洲声屏报》社承办的“新疆报纸总编辑学习班”上作典型发言,介绍了报纸自办发行经验,这年底当选为新疆城市广播电视报理事会副会长。

出身世代耕读之家,自幼嗜读,博闻强记,酷爱古典文学。弱冠负笈远游,历经艰辛,但仍勤学不辍。继承祖上文化传统——节衣缩食购书、藏书、读书,2006年6月,以5000本藏书入选“石河子十大家庭藏书状元”。由于勤奋好学,逐渐成长为高级知识分子,兵团知名作家。从事写作50余年,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荣获国家、自治区、兵团级大奖30多次。多篇作品入选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文集。采写的当代诗坛泰斗艾青的三篇散文,入选《艾青纪念文集》(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退休前4年,任石河子广电局副总编,率领电台、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采访,2003年,两篇20分钟上下的广播录音通讯一个月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为建台20年来罕见。主创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散文多篇。其中电视散文《家住桃园》《塞外绿城》广受好评。《塞外绿城》荣获2003——2004年度“新疆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

写作之余,还致力于书画理论研究和书画创作,曾有多幅作品在国内参展并获奖。1992年,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石河子分校名誉校长。

退休后,精力充沛,更加笔耕不辍。目前,正在写作长篇纪实文学《我的老兵哥姐》,可望于明年出版。

现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协,书协,美协会员。其业绩已载入《铭记同乡——天南地北沂水人》、《中华人物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离退休干部风采》等辞书。

编辑:侯松平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3-2025 融媒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38253号-2
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2748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