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树荫
在日夜期盼和惦念中,2019年10月1日如期而至。我的9位亲人荣获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其中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就有6人:我大姐宗树坤、大姐夫杨廷坤,堂哥宗树铮,堂姐宗树美、宗树仪和宗树萱。2015年,他们与我的二姐宗树民、堂哥宗树杰、宗树义,堂姐宗树兰、宗树华,共11人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此前十年,他们与我大哥宗树琴,堂姐宗树棠、宗树芸等14人,还获得了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我二哥宗树春,堂哥宗树英、宗树智、宗树欣,堂姐宗树梅也是抗战老兵,2005年前因病故等原因,无缘获此殊荣。我堂哥宗树强、堂姐宗树芬在解放战争期间入伍,都在几年前辞世。获建国70周年纪念章的另外三人是:宗树铮妻子高桂莲、宗树智妻子丁原彩、宗树梅丈夫苗瑶。
上述亲人参加革命时年龄、简历如下:
杨廷坤,中共党员,1937年冬,14岁参加八路军,河南省卫生厅厅级离休干部,居郑州。
宗树坤
杨廷坤
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有3人:宗树琴12岁(参加八路军时),中共党员,吉林省敦化林业局厅级离休干部,2013年逝世;宗树杰15岁(参加八路军时),老复员军人待遇,2018年去世;宗树英14岁(参加八路军时),中共党员,1941年在日寇大扫荡中失踪,年仅17岁。
1941年,参加革命的有4人:宗树铮15岁(参加革命时),洛阳市委正厅级离休干部,居洛阳;宗树义16岁(参加革命时),浙江工商大学正厅级离休干部,2017年逝世;宗树梅22岁(参加革命时),后入伍,1954年退伍回乡,2002年去世。宗树智14岁(参加革命时),中共党员,山东即墨市副处级离休干部,1993年去世。宗树棠1943年,20岁参加革命,后入伍,中共党员,济南市橡胶厂副处级离休干部,2008年病故。
宗树铮、高桂莲
1944年,参加八路军的有5人:宗树欣19岁(参加八路军时),三等乙级革命残废军人,2000年去世;宗树坤14岁(参加八路军时),曾任河南剧院经理,副处级离休干部;宗树兰21岁(参加八路军时),中共党员,安徽省电力工业局正处级离休干部,2015年10月去世;宗树美16岁,(参加八路军时)中共党员,1955年转业后曾干过短期组织工作,后持家,老干部遗属待遇,居北京;宗树民10岁(参加八路军时),中共党员,桂林南溪山医院正处级离休干部,2017年去世。
1944年参加地方工作的有3人:宗树芸22岁(参加工作时),中共党员,青海省邮政局副厅级离休干部,2008年去世;宗树华20岁(参加工作时),甘肃省工艺美术厂正处级离休干部,2017年去世;宗树春16岁(参加工作时),从事宣传工作,1947年冬天因重病返乡,后在家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2012年去世。
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的有2人:宗树仪17岁、宗树萱16岁(参加八路军时),均为中共党员、1955年退伍持家,都享受老干部遗属待遇,分别居广州、烟台;宗树强,1947年18岁入伍,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复员回乡,2011年病故;宗树芬,中共党员,1949年3月28岁参军,南昌解放军94医院正团级离休干部,2015年去世;苗瑶,中共党员,荣立一至三等功7次,江西东乡县副处级离休干部;高桂莲,中共党员,1948年18岁参加革命,洛阳市总工会副处级离休干部;丁原彩,1949年3月17岁参加革命,主要从事财务工作,山东崂山县离休干部,居青岛。
承继家风,精忠报国
老兵哥姐的战火青春
我的同族老兵哥姐共有20人,都出生在山东沂水县峙山庄。
1939年7月,中共沂水县委开始组建基层抗日民主政府,宗树铮、宗树美的父亲宗明(宗润溥)被任命为六区区长(见《沂水县志》426页)。第二年,宗树兰、宗树欣、宗树萱的父亲宗润霖担任了峙山庄村长,任职至1941年底。我父亲宗润岩任村抗日自卫团团长,至解放战争胜利。宗树芬、宗树芸的父亲宗润泽也当过一年村长。全体族人积极拥军支前,宗树智的父亲宗润溪还曾在冬学进行抗日宣传。
宗树美
1944年8月,八路军解放沂水城时,宗明的四弟宗润芳抬担架抢救伤员牺牲,名载《沂水县志》革命烈士名录826页。
我父母亲还深受我姨母刘浩(原名刘瑞徵,开国中将张仁初夫人)进步思想影响。刘浩高中肄业后在瑞麟小学当教员,校长邵德孚是中共地下党员,刘浩在他培养下进步很快。1933年7月,邵德孚遭叛徒出卖被捕,刘浩在转移到青岛教书前,烧毁了秘密材料。后来,邵德孚说刘浩立了大功。
“七七”事变后,刘浩到我家居住,不时与埠前庄刘立瑾、刘立萍等人秘密集会,我母亲负责望风。1938年春天,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在沂水县成立,邵德孚任党代表,刘浩决定去参军。我父母亲让刘浩带着我大哥宗树琴、自幼丧母的我大伯父(当时在外谋生)之子宗树杰、宗树英参加了六大队。同时入伍的还有刘立瑾、刘立萍、邵英等进步女青年(见《沂水县志》524页)。
宗树杰入伍半年后被保送到山东军政干校学习,1939年春天分配到大众日报社任职。1942年冬天,他因患重病复员回乡。病愈后,宗树杰积极支援前线,曾与本村宗润新、刘福堂、刘志慈、刘志义等人参加沂水县担架团,随华野八纵队经历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战后荣立一等功,其他四人获三等功。
宗树仪
宗树英在部队从司号员干到司号班班长,由于拼命吹进攻号造成眼睛损伤。1941年10月,经部队批准,他回家休养治疗。在家乡遭遇日寇对沂蒙山区大规模的扫荡,他带领乡亲们向沂蒙山深处转移并在寻找部队途中失踪。当时入党才半年。宗树琴先当宣传员,继任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勤务员。
1941年夏天后,我有9个哥姐先后被保送到山东公学、鲁中公学读书。这是一所抗大式学校;一年后,宗树梅、宗树杰、宗树棠、宗树智结业;三年后,宗树琴、宗树铮、宗树义毕业;1944年9月,宗树春被保送“山公”读书一年,年底学校更名为“鲁公”。1945年秋天,我二姐宗树民与战友李民穿军装到泰南中学读书。不久,该校并入“鲁公”,二姐成为家族中鲁中公学的最后学员。
宗树琴、宗树铮、宗树义三兄弟在公学中度过了三年的抗战岁月。公学居无定所:田野里、丛林中都是课堂。鬼子“扫荡”时师生们分散隐蔽。宗树琴先后两年与一位老师、一个同学隐蔽在我家。1942年,那位老师得了重病,我父母为他求医熬药,月余始愈归校。1943年,宗树琴和他的同学从地窖里钻出来散步时,与吉子山一群乡亲被鬼子包围,差点被当作八路抓走。幸亏一位潘姓乡亲证明,他们是我家正在上学的亲兄弟,从而脱险。宗树义、宗树铮也在自己家或老百姓家躲过了鬼子“扫荡”。
宗树琴
1944年夏天,三兄弟在“山公”毕业。宗树义分配到北沂蒙工商局当干事,为抗战筹备经费。宗树铮任鲁中行署教育干事,组织演出抗战文艺节目,曾主演过活报剧《神兵曹士范》。宗树琴到鲁中军区后勤部当文化教员;1945年3月,部队被日军包围,大哥和战友们激战终日,打退了鬼子多次进攻。因为部队熟悉地形,入夜后向鬼子佯攻突围成功。
1945年1月,鲁中军区招收护士。宗树仪、宗树萱与同村几个女伴去报名。当时,每人发了一捆干草铺着过夜,那几个女伴嫌当八路苦,改变主意回家了。而宗树仪和树萱坚持了下来,当了十年卫生兵。同样当过卫生兵的还有宗树美、宗树坤、宗树民三姐妹。
宗树民当了卫生兵后还办成了一件大事:一个青年战士面部被日军弹片炸伤毁容,连续几天情绪消沉、拒绝吃饭和说话,医院领导劝说也无济于事。教导员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宗树民。经宗树民耐心做工作,终于感动了这个战士,原来他担心未婚妻弃他而去。此事很快圆满解决:那个闻讯赶来的农村姑娘表示永不变心。于是部队为小两口举办了隆重的婚礼,然后转业由当地政府安置。宗树民后来当了文艺兵,1945年3月,在日寇最后一次对沂蒙山区大扫荡中差点中弹牺牲。
宗树坤先当了文艺兵。她所在部队名称是鲁迅艺术宣传大队。她喜欢唱歌,还会拉胡琴,参加了很多节目的演出。1944年夏天,在界湖的演出使她终生难忘。这次晚会是专门为一位美国盟军飞行员举办的——他在执行任务飞临渤海区上空时,被日军击落后跳伞,当地八路军和民兵把他抢救出来后,逐级秘密护送到山东军区。途经鲁中军区时,罗舜初政委组织了这场晚会。这年冬天,宗树坤在日寇扫荡中遇险。当时,她与几个战友隐蔽的山村被鬼子包围,全村人被赶到打麦场上,由各家小孩指认家人。一位男战友因操异地口音被识破遇害,宗树坤和其他几位战友被各自房东小孩认作哥姐才得以脱险。
2006年,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将军主编的《烽火中的文艺战士》一书出版,我大姐宗树坤、二姐宗树民书中有名。
在我的老兵哥姐中军龄最短、杀敌最多的是宗树欣。1944年1月,他和族叔宗润锡一起参军。他因身高力大,入伍后即被选为重机枪手,死于他枪口下的日伪军不计其数。宗树欣在翌年诸城战役中负伤,被定为三等乙级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回乡,曾当过一届沂水县政协委员。
在解放战争中,宗树义、宗树铮、宗树智、宗树春、宗树萱、宗树美、宗树坤等哥姐,分别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的支前和救治伤员工作。
树萱姐参军第二年就入党了,曾几次立功。在孟良崮战役中,她带领30多个卫生兵到前线抢救伤员,荣立二等功。宗树义、宗树铮分别带领支前民夫和担架队奔赴孟良崮前线,宗树铮荣立三等功。
1945年11月,宗树琴、宗树仪、郑志士(宗树仪的丈夫)在龙口分别乘渔船、木船到达东北,都曾几经生死。郑志士在战斗中负伤,宗树仪在野战卫生所当班长,曾两次大难不死。
第二次是在1948年9月。一天拂晓,十几个伤员被安排在一辆马车上,由宗树仪和17岁的女看护员王玉珍陪同行军护理;途中遇到几架敌机轰炸,一车人除她之外全部牺牲。这次负伤使树仪姐怀孕数月的孩子流产了。
宗树杰
宗树琴在辽东军区后勤部任军务秘书等职,负责军需物资征集和供应工作。他曾在带队征粮时遭遇过土匪袭击;曾在往临江前线运送物资时遭遇敌机轰炸,他的一位战友当场中弹牺牲。
1948年冬,宗树琴、宗树仪和郑志士随四野挥师南下。1950年2月,宗树仪在广州生下长女,时任师参谋长,正在紧张备战攻打海南岛的郑志士给爱女起名珠滨,意为生于珠海之滨。
1949年10月,四野后勤部驻汉口,宗树琴与战友陈信在这里完成了南下工作总结(该总结现存军事博物馆)。1950年4月初,宗树琴随四野后勤部第二部长李聚奎(开国上将)到广州、湛江等地视察海南岛战役前军需物资筹备工作;5月战役结束后,又随李聚奎到海口,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陪同视察了该部。
抗美援朝时,宗树琴任东北军区后勤部科长,负责援朝物资供应工作,在朝鲜遭遇更大危险。
宗树棠
宗树梅、宗树智、宗树棠、宗树兰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分别从事宣传、财务和组织工作,都尽职尽责,取得了成绩。
抗美援朝时,姨父张仁初任志愿军26军军长;苗瑶在军部当参谋,宗树强在连队当重机枪手,两人都荣立一等功。26军后方留守处在曲阜,宗树棠姐的丈夫张洪丰任副政委,我姨母刘浩任政治处主任,树梅姐任宣传干事,树棠姐当会计。
不负韶华,无悔青春
老兵哥姐的战地婚恋
老兵哥姐们在战火中度过青葱岁月,也在战争年代恋爱结婚。杨廷坤十岁学医,当卫生兵后派上了用场:1938年3月,经他治疗的18名负伤战友全部伤愈归队。1947年,孟良崮战役时,他奉命在我村建立医疗所,亲手为几十名我军伤员动了手术,使其重返战场。1949年1月,杨廷坤与树坤姐在河南结婚;1955年转业后任郑州市卫生局局长等职。曾两次负伤,为三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其父是清末秀才,家学渊源,离休后创办“杏林诗社”,痴迷诗词创作,著有诗集《逸兴吟》。
1944年,22岁的宗树芸在鲁中行署从事宣传工作。33岁的行署财政处处长尹伯兮追求她。尹伯兮长得一表人才,树芸姐答应了他。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宗树芸随丈夫从西柏坡进京,在他任职的国家经委从事文秘工作。
宗树华
刁岫生与树兰姐早就熟悉。1940年,八路军在树兰姐家设立了一个电台,台长刁岫生因提供敌伪情报立功。那时,他就看上了扎着一条黑油油大辫子的树兰姐。1947年两人在战场重逢,刁岫生时任华野八纵队作战科科长,在房东草房里举行了婚礼。第二天部队开拔,两人打起背包就出发。刁岫生离休前任安徽省电力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正厅级干部。2004年逝世。
刘锡琨是山东八路军著名的侦察英雄。他艺高胆大,又精于化妆,时常深入虎穴除奸,出奇制胜消灭日伪军,被侵鲁日军司令官喜多诚一称为“齐鲁飞虎”。刘锡琨是电影《三进山城》刘连长的人物原型之一,离休前任空军司令部管理局副局长,正师级军官,1986年逝世。1995年,他的战友们写出几十篇回忆他传奇人生的文章,结集出版了《平原卫士》一书。刘锡琨比树美姐大12岁,但两人婚后互敬互爱、感情甚笃。
宗树芸、尹伯兮
郑志士是个传奇人物。1944年任鲁中军区营长时,率部智取了天险马鞍山据点;1953年,他任志愿军师长,率部打垮了美军王牌军陆一师。郑志士和宗树仪1947年结婚。那时东北女兵成了“香饽饽”,容貌出众的都被师、团首长挑走了。两位师首长先后提出与树仪姐“确定关系”,都被她婉言谢绝。后来她相中了郑志士,一位追求她的师领导发牢骚说:“想不到小宗看上了一个‘小团长’!”郑志士晚年赠树仪姐诗曰:“我钦老伴朴无华,八路当年一朵花。勤俭持家劳动好,贤良风范世人夸。”郑志士1955年授大校军衔,1983年离休前任武汉军区参谋长、顾问,大军区副职军官,1999年2月10日在武汉逝世。
宗树萱的丈夫马志伦,济南军区副军级离休军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患有多种疾病,宗树萱为了照料他和家庭,辞去了钟爱的医务工作。但马志伦为官清正廉洁,老婆孩子很难沾他的光。2012年冬天,我专程到烟台去看望并采访树萱姐,她的小女儿咏梅笑着对我说:“四舅,你看过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吧?我爸爸就是石光荣第二!”马志伦于1990年逝世。
宗树梅的丈夫苗瑶
宗树棠的丈夫张洪丰是一位战斗英雄,多次负伤、屡立战功。1939年春天,参加了著名的五井镇保卫战和莲花山攻坚战。这两次重要战斗由“山纵”首长张经武(开国中将)坐镇指挥;第一支队司令员马保三、副司令员钱钧(开国中将)任前线指挥,李福泽(开国少将)任一营营长,张洪丰在一营当排长。全营死守五井镇,取得了保卫战胜利;接着又攻取了莲花山,张洪丰在战斗中负伤。解放后他是济南军区正师级军官,1991年5月逝世。
不忘初心,拼搏奉献
老兵哥姐的激情燃烧岁月
老兵哥姐们在战火硝烟中锻炼成长,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挥洒着激情。宗树琴、宗树芸、宗树华、宗树民主动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奉献给了艰苦地区和遥远边疆。
宗树琴1960年以少校军官转业到长春,任吉林省工农干校副校长;1962年该校撤消,省委组织部分配他到省机关任职,但他要求到基层工作。于是来到刚成立的国家大型森工企业——吉林省敦化林业局任副局长。他虚心向专家学习,逐渐成为管理企业的行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8年,宗树芸姐跟随丈夫尹伯兮主动支援青海。尹伯兮由国家经委财金局副局长调任青海省计委副主任,后任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共青海省顾问委员会常委,2000年逝世。《青海日报》刊文对他的革命生涯给予高度评价。
宗树智的妻子丁原彩
宗树芸在青海省计委任机要秘书,“文革”后提拔到青海省邮电局任职。
宗树华跟随丈夫边铸久工作调动频繁。边铸久1938年参加革命,解放前主要从事工商工作;解放后先后在山东、黑龙江、陕西、甘肃四个酒精厂任厂长、党委书记;后调任省轻工厅任处长,不久离休,1978年在兰州去世。宗树华在丈夫任职的四个酒精厂任财务负责人,后任黄河机械厂财政处处长等职。
宗树民干任何工作都追求卓越。1952年,她所在部队医院集体转业,第二年,她就入了党。1955年,她被评为郑州市甲等劳动模范;1958年,她在上海提篮桥区委组织部工作,主动报名支边到广西,放弃了在卫生厅工作的机会,在边远的德保县任县卫生局局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6年,工作上颇多建树;后任桂林地区计生办主任兼卫生局副局长10年,桂林地区的计生工作九年名列自治区第一。离休后,宗树民关心国家大事,汶川地震时交纳两千元特殊党费,荣获中组部颁发的特殊党费证书。
宗树萱
宗树芬也是个奇女子:1946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她已与柳家庄刘志一结婚生子,但她支持丈夫当了卫生兵。1949年初,宗树芬到兖州解放军14医院看望丈夫,热心帮助医院清洗被褥,被院领导特批入伍。当年3月她抱子参军。先当助产士、后当护士班班长,因表现突出入党。1960年,她出席了全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她丈夫刘志一,中共党员,南昌94医院正团级离休干部。1960年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编写工作。2011年,刘志一在南昌去世。
宗树民
1948年4月,宗树铮参加南下工作团中原支队,到达刚解放的洛阳。从青年团洛阳市委书记到中共洛阳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树铮哥为洛阳的建设事业贡献良多。1984年河南省委任命他为开封市市委书记。此时他正致力于豫西山区的扶贫工作,谢绝了省委的提拔。68岁离休后,他倡导成立了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在会长任上继续他的扶贫事业;他不顾年事已高,深入贫困山区调研,动员社会力量扶贫,使一些贫困乡村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孩子读书难的问题,深受豫西老区人民爱戴。
宗树义
宗树义一生干成四件大事:一是1949年初任支前大队政委,随部队南下渡江占领了南京,第二天奉命带领一个加强排接管国民党国防部;二是白手起家领导建成了杭州商学院(后升格为浙江工商大学),并长期担任副院长;三是1985年他已被批准离休,却意外地被任命为正在筹建的重庆商学院党委书记,全权主持工作;经三年艰苦创业,1988年“重商”建成后回杭州离休;四是经他提议,在浙江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93年11月在临海建成中国第一家珠算博物馆——浙江省珠算协会国华珠算博物馆。该馆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鉴于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浙工大”设“宗树义奖学金”。他平时省吃俭用,却向母校捐款10万元;2017年12月17日,树义哥在杭州逝世,《浙江日报》刊文介绍了他的生平。
宗树兰
革命者永远年轻,在战火中度过青春岁月的人永远有一颗童心。然而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如今在世的九位亲人都垂垂老矣;我遥祝他们战胜疾病和衰老,共同迎来共和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
作者简历
宗树荫:原石河子广电局副总编,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新疆作协、兵团作协会员。
笔名鲁蒙,号沂蒙山人,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峙山庄人。1958年高小毕业后读农中半年即辍学,1988年5月,取得新疆首届成人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文凭。
1995年5月,在师市庆祝新疆自学考试10周年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师市共30名)。
曾在家乡当农民,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当临时营林工、伐木工:1966年5月赴疆,先后在新疆兵团农三师45团、53团当农工;在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当保全工,1976年10月任厂宣教科干事,198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调石河子广播电视局,历任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广电局宣传科副科长、局总编室主任,《绿洲声屏报》(《石河子广播电视报》)社长兼总编,石河子广电局副总编,职称:主任编辑。
个性坚强,愈挫愈奋,勇于攻关克难,开拓进取,被誉为“拼命三郎”。在45团当农工时,在修渠会战中,日挖土数量曾两次创全连个人最高纪录。当年某冬夜与战友抢修溃渠时,曾跳入一股急流,用新棉军衣置于身前堵住水口,使溃渠很快修复,那件用两个月工资购回的棉军衣瞬间报废。
当干部后,他喜欢事必躬亲,争创佳绩。1986年3月,主持创办《绿洲声屏报》(《石河子广播电视报》),艰苦创业,忘我工作,跑刊号、批扩版、报纸发行、广告创收,无不亲力亲为。在全疆首创报纸自办发行,每年秋后,亲赴全垦区数百个基层连队宣传征订报纸,取得卓越业绩。使创刊时只有8开4版的小报,发展成为4开16版、拥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国家正式报纸。1994年6月,他在新疆新闻出版局主办、《绿洲声屏报》社承办的“新疆报纸总编辑学习班”上作典型发言,介绍了报纸自办发行经验,这年底当选为新疆城市广播电视报理事会副会长。
出身世代耕读之家,自幼嗜读,博闻强记,酷爱古典文学。弱冠负笈远游,历经艰辛,但仍勤学不辍。继承祖上文化传统——节衣缩食购书、藏书、读书,2006年6月,以5000本藏书入选“石河子十大家庭藏书状元”。由于勤奋好学,逐渐成长为高级知识分子,兵团知名作家。从事写作50余年,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荣获国家、自治区、兵团级大奖30多次。多篇作品入选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文集。采写的当代诗坛泰斗艾青的三篇散文,入选《艾青纪念文集》(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退休前4年,任石河子广电局副总编,率领电台、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采访,2003年,两篇20分钟上下的广播录音通讯一个月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为建台20年来罕见。主创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散文多篇。其中电视散文《家住桃园》《塞外绿城》广受好评。《塞外绿城》荣获2003——2004年度“新疆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
写作之余,还致力于书画理论研究和书画创作,曾有多幅作品在国内参展并获奖。1992年,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石河子分校名誉校长。
现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协,书协,美协会员。其业绩已载入《铭记同乡——天南地北沂水人》、《中华人物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离退休干部风采》等辞书。
编辑:侯松平